夏日的篮球馆里,汗水砸在地板上的声音格外清晰。崔永熙刚刚结束了一组高强度投篮训练,弯腰撑着膝盖,胸膛剧烈起伏。远处场边的手机上,推送着关于NBA新赛季各队签约动向的新闻,他没有去看,只是拧开一瓶水,从头顶浇下。
“还信吗?”偶尔会有这样的声音,从社交媒体某个角落,或者从某些闲聊中钻出来。21岁,这个在职业篮球世界里已经不再被称作“天才新星”的年纪,还紧紧抱着一个被许多人视为遥不可及的梦想——打回NBA。
对崔永熙而言,NBA不是一個模糊的符号,而是一段真切存在过的七十一天。那短暂的日子里,他身披开拓者球衣,在有限的出场时间里拼抢每一个篮板,执行每一次战术。它并非一场幻梦,而是一个他抵达过、触摸过,却还没来得及真正拥有的舞台。正是这种真实的触感,成了如今所有信念的基石。他知道那里的空气味道,知道篮筐的高度,也知道自己与那些世界上最顶尖球员之间,差距究竟在毫米之间,还是千里之外。
国内的赛季结束后,当其他人开始享受难得的假期,崔永熙的“另一个赛季”才刚刚开始。他的训练课表精确到分钟,力量房里增肌增重,投篮练习日复一日成百上千次。他一遍遍分析自己的比赛录像,更研究NBA的比赛趋势——更快的节奏,更强的空间感,更无限换防的弹性。他的目标不再是成为一个“不错的CBA球员”,而是精准地打磨NBA球队可能需要的那一块拼图:一个防守坚韧、空位三分稳定、不占球权的3D侧翼。
周遭的议论他并非听不见。“心气太高”、“不切实际”,这些词语像无形的防守者,时刻试图干扰他的专注。但这个21岁的年轻人,展现出了一种超越年龄的清醒与成熟。他理解这一切声音的来源,也接受梦想路上的所有质疑。但他更相信的,是训练馆里清晨六点的灯光,是身体机能数据表上实实在在的提升,是经纪团队反馈中NBA球探们偶尔提及的名字。这种相信,不再是少年意气的空想,而是建立在日复一日艰苦付出之上的冷静判断。
通往最高殿堂的路从来不止一条。崔永熙和他的团队清楚地知道,重返NBA或许需要一条“曲线救国”的路径。夏季联赛的邀请函、季前训练营的机会,甚至是先前往其他高水平联赛证明自己,都可能成为叩响那扇大门的敲门砖。重要的是保持状态,做好准备,当机会哪怕只露出一条缝隙时,能有足够的力量将它推开。
馆里的灯又亮起了一盏,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。崔永熙拍了拍球,再次走向三分线外。他的眼神专注而平静,那里面没有21岁年轻人常有的迷茫与躁动,有的只是一种对目标近乎执拗的坚定。
他知道梦想很重,但扛得起。他还相信,并且正在把这份相信,变成每一天都在重复发生的、具体的事。